【诗人简介】肖水,原名黄潇,1980年生,湖南郴州人。80后代表诗人之一,作品主要通过21世纪初的互联网获得传播。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中文系。曾任“复旦诗社”的第27任社长,创办“复旦诗歌节”、“复旦诗歌图书馆”,主编《复旦诗选》推动了复旦诗社的“复兴计划”,现在为复旦大学教师。出版诗集、小说、译著多部,曾获未名诗歌奖。
【代表作】
《反思机会:反思失败背后的原因我们的粮食不多了》
我们的粮食不多了
我不得不
向反思机会:反思失败背后的原因你陈述时代的遭遇
玉米,麦子,马铃薯
稻谷,我们赖以生存但
从不去生产的的东西
饥饿像你未曾见过的烟花
饥饿是明天赐予今天的粮食
但乘天还没有全黑
夕阳没落,群山黝黑一片
不要说这是最后的宴会
需要盛装和旗袍
不要说刀叉和餐盘
还在工匠的炉火中打造
乘月光还没有到来,我们
还可以做一次机会主义者
我们还可以将双脚踏入
南方秋天的稻田,和
稻田上空突然来袭的暴风雨
总会有路途通向遥远的粮仓
总会有抢劫者和暴怒的法官
总会有棺木和赞美的诗行
总会有从睡眠中惊醒的稻穗
它从老鼠偷取的家当里
它从农民不再吟唱的歌谣里
它从乞丐稀疏的手缝里
它与祖先的魂灵一起飞升,然后
降落在一块湿润的文字里
一整个晚上,包括黑暗
赋予困倦,我都在等待
一个汉字和一个词的发芽
不待它开花,长成
杜甫胡须上的伟大诗句
李白酒杯里的澄清月光
我就拾起,并且迅速塞进嘴里
我们的粮食不多了
我向时间伸出双手
我知道,我比粮仓更加饥饿
更加困倦,使你要为我而哭
2003/7/22
《文森特》
你总让我感到不快乐,文森特
我走在中国的大街上
我怀抱着的书页里,满是
你的自画像
现在的人们用彩色照片复制
你烟斗下的坚硬的胡须
你墨绿的眼睛和削瘦的脸
你绷带下被爱情灼伤的耳朵
我固执地认为,那是
你为我作(的)
秋天有人走在空荡的吊桥上
你扣起风衣,准备出门
我需要事实的真相,文森特
今天中午我骑着自行车
混在闯红灯的人群里
离开他们二十米后,我停住了
我后悔了,文森特
我知道,在乌鸦群飞的麦田
你在为那些贫民拾起麦穗
把粮食和狗尾巴草分开
闲暇时,你会忧伤地注视着我
你的脸是狭窄的湖,清澈的
贝加尔,你挥挥手,说
现在,大概可以采摘向日葵了吧
扔掉鸢尾花,去阿尔的田野吧
我把你的小椅子带回家了
在它的背面有你的签名:文森特
我可以帮你弄到咖啡馆的角落去
你的一幅画抵当五片面包和一壶
咖啡。我希望我是23岁的提奥
给你带来一个弟媳,粮食
和一个睡在麦秆上的侄子
我准备结婚了,文森特
我背过你的时代,收拾好你留下的
镰刀和马铃薯。我要穿过
你为我设置的璀璨星空
去厨房找一截还没有吃完的奶酪
2003/7/25
《渤海故事集》
离魂异客
那年他七岁,父亲倒在家里,他拿起电话,并不惊慌。
画家母亲后来改嫁一位退役将军,而他依旧选择通过自残逃避兵役。
他从韩国大田来。他在出租车上突然吻我,又淡然地像石头从石头上蒸发。
终于要告别中国,在机场的酒店里,他决定再体会一次陌生人的快乐。
2015.开云体育官网11.26
芳香中学
最后一次见他,是他从黄岛渡海来,请我吃中山路上的
一家地下烧烤店。然后我们去旁边的教堂走了走。远处的海很蓝,
那些散透着白光的海轮,像被卡住了一般,永远不动。
直到今天,我在公园席地而坐,还以为湖面的落叶即将拉响汽笛。
2015.11.27
烟枝
他比我先下飞机。冬日凛冽的天气里,所有能看见的
几乎都是新的。出租车终于在二马路滨海广场前面停了下来,
将要路演的老年剧团,正从皮卡上,往外搬运琵琶和二胡。
酒店房间恰可俯视他们,他们小小的,脸上的油彩不带任何折痕。
2015.11.28
游目四荒
他们北京认识,却要约在沧州见面。
周五下班,他开了一路夜车,过固安,转霸州。
中途,他忽然觉得这个故事全篇该有二十五章。于是他在大城住下,
准备等雪下得更彻底的时候,再告诉对方车坏了,希望她来接他。
2015.11.29
雾室
在东直门吃完香辣火锅,一群人里,只有她忽然
说要送他去搭机场快轨。其实,他们已好几年故意回避对方的
任何消息。悠长的地道尽头,列车像一小条白灼过的西兰花,她说:
我要去香港了,爸妈给我买房的钱暂时用不上,需要的话你先拿去。
2015.11.29
边界天光
她第三次从金州戒毒所出来,家人没有再出现。
她走了很久,才走到主干道上。后来,她和顺她回城的货车司机
结婚生子。当然,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人们被继续要求不能
随意横穿马路,也继续被要求:在年轻时候,不要爱上一个英俊的坏人。
2015.11.29
独乐寺
父亲生意失败,随即失踪,他和母亲变卖了唯一一处住房。
在债主的监视下,他只带走墙上的全家福,而他母亲小旅馆住了半个月
就潜回了陕西娘家。他们很少通话,也已有四年没有再见面。
今年春节,他决定还待在天津,就附近走走,顺便过完他的二十一岁生日。
2015.11.30
卜呼吸
他们背着好友,谈了场恋爱,然后平和地分手。
本以为会一直待在北京,但意外去上海一年,再匆匆返回时,
他发现雍和宫人多了很多,海棠枝吐露的嫩芽,仿若人形,
还有香盘里的灰烬,余核,又散开,恰好对应了身外的这个宇宙。
2015.12.2
末日物候
那时候我们一家住在库区,父亲是附近林场的伐木工,
母亲经营着小杂货店,她经常要去县城进货,有时候回来晚了,
渡船开到湖心,会停掉马达,静静飘着。岸边漫山遍野都是白鹭,
被淹没的民居偶尔从水底露出来,上面挂满了湿滑的水草。
2015.12.3
在冬天
他在大街上,掏出打火机,犹豫了一会,
终于把它点燃。接着,他拿出手机,对准火焰的中心。
被放大的光,晃荡一下,几乎舔着了他的左手。
他想了想自己是怎么走到武东路的,车流里似乎真的有水声。
2015.12.4
【相关评论】
“我的一生注定只负责失败的部分”
——评肖水诗集《渤海故事集:小说诗诗集》
陈丙杰
(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八零后诗人中,在艺术手法上探索最勤,成效最显著的,肖水当之无愧。关于这一点,从他出版的几本诗集,即可看出端倪:
2012年出版的《失物认领》和《中文课》,在长诗的把控上,肖水展示出自己最初的成果,其中《恐龙特急克塞号》、《往世书》、《失物认领》等长诗,在情的真挚和技法的自然混融两个方面,都做得极为成功。
2014年出版的《艾草:新绝句诗集》,在形式探索和情感浓度上,都有了180度的转变。他放弃了长篇书写,采用四行一首的绝句体。虽然在这种形式的试验之路上,前辈诗人吴兴华,七零后诗人王敖,都做过有效的探索,但肖水的优势在于,他不只在形式上回应古典诗词传统,还通过自己异乎寻常的坚守,把这一技法提高到了诗歌方法论的高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诗歌在长度和形制上的失控反思机会:反思失败背后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他在自己的新绝句体中,用古典的山水氛围,融化现代社会中的激烈情绪,让繁琐庸俗的人生在山水净化之下,得到美的提升。比如,《风景》这首诗,在一个失意的爱情故事中,穿插着栀子花和月亮的身影,从而让爱情在景物的浸润下,显示出一种克制之美,含蓄之美。
而2016年出版的《渤海故事集:小说诗诗集》,再来一次大转身。这部诗集,看似仍然是新绝句体,但是,在这种熟悉的形式背后,肖水有意识地淡化修辞,并借用小说的结构和语言,酝酿一种戏剧化的情境。比如《手工联社》:
门外竟是十几年未见的她。她说终于打听到地址,顺便来看看。
母亲不在,请她进屋,不肯,只是反复探头往里面看。她说弄得那么漂亮,
不要弄脏了。几天后在新闻里,我再次看到那双在大理石门槛上磨蹭的布鞋。
洪水已冲过了堤坝,她忽然停住,说要返回家里取一下晚饭要用的高压锅。
2016—9—4
在这首诗中,肖水展示出极高的语言控制力和小说结构能力,比如,一个“竟”字,表达出人世匆忙中,“我”与“她”相逢时的复杂情感反思机会:反思失败背后的原因;“终于”这个词,显示出“她”在岁月变换中,对童年情感的念念不忘;“母亲不在”和“请她进屋”之间,又包含了太多让人扼腕的故事;“不肯”进屋和“反复探头往里面看”,更是让人心疼这个依然淳朴重情的姑娘。然后,诗歌来了一个大转折:“她”在躲避洪水的时候意外身亡,而触发“她”死亡的,是在我们看来本无必要冒险回家“取一下”的“高压锅”。读到这里,生活的辛酸和这个姑娘的淳朴,让人难以平静。 另外,“我”和“她”是何种关系,为何有今日的分别,为何我们的地位无形中发生了变化,以及阶层的差异,贫困导致的不必要的悲剧,等等,都隐含其中,引我们反思。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批评家袁可嘉就提出了新诗“戏剧化”的理论设想,但真正实现这一设想的诗歌,很少。翻看当代诗歌,我觉得,最成功的莫过于海子的长诗《太阳·弑》。不过,这部长诗的成功来自于海子借力打力的巧劲——海子转借了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的故事,并且利用戏剧的形式和长诗的篇幅。肖水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在绝句体这个弹丸之地,构筑故事,制造戏剧化冲突。这是一条陡峭之路,面临着失败的危险。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他敢为人先的魄力。
读他的这些小说诗,让我想起两个情境:
一是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在短短的篇幅中,张爱玲展示出爱情、亲情、人性中的残忍和不忍。但我要说的是,她往往在小说最惊心动魄的地方,突然会出现“月亮”,在对“月亮”的景色描写中,稀释小说的强度,放缓小说的节奏。也正是这种有意的抑制,让小说在看似冷静之中,展示出情感的内爆力。
肖水也如此。在他的小说诗中,他一改《在病房》等诗中的情感浓度,利用景物描写,稀释复杂激烈的情感。比如《侍郎坦》:
船离开主航道。两岸现出峭壁,浓重的雾气不断压在
逐渐黯淡下来的光线上。他脱下帽子,扔在锈迹斑斑的船头。
水边都是新竹,悠长的绿影,仿佛很快就能斜荡到对岸去。
他捧着骨灰盒,无心于前方的摩崖石刻,也不想在水中停下来。
2016—9—2
这首诗写“他捧着骨灰盒”回乡的经历,但肖水却用大量笔墨写沿途景物。这种写法,一方面避免了浓烈情绪的泛滥,也暗示出“他”努力在景物转化中,试图转移、克制内心悲痛的心理过程;同时,景物之美与失亲之痛的对比,更显出诗人内心的痛楚。
然而,与张爱玲“异曲”之处在于,肖水不是用小说形式,而是用短短的四行小诗,达到“同工”之妙。也正是在这条看似不可能的路上,肖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诗的另一种可能。
他的小说诗还让我想起古代山水画。古代山水画常在静穆淡远的山水氤氲中,包含着士大夫在宦海沉浮中的人生况味,因此,山水画对他们而言,有疗养的功能——在与山水的静默相对之中,达到内心净化和释缓。
肖水或许在无意中领悟到了这点。看他的小说诗,每一首都是一幅静态的山水画。有山,有水,有雾气,有花鸟虫鱼,有人物情境。但浸润在这些景物和人事背后的,是他在人世生活中感受到的失望、愧疚、痛苦、感动、温情、迷茫等情绪。我们完全可以透过他诗歌中一鳞半爪的小说元素,去想象这幅山水画背后复杂的人生况味。比如《春垂》:
天色未暗。远远地,青海湖像一片将要被风翻转的桃叶。
他掀动打火机的声音,起初听得很清,但很快就需要在不断变小、
混合于草丛中的事物中,去紧张地去分辨它。第二天才知道他已经
结婚。她看见他在骑在马背,被人牵着,冲上岸的水藻如一层厚厚的窗帘。
2016—5—8
这首诗写“她”对“他”的暗恋,以及知道“他已经结婚”之后的失望。肖水对“她”暗恋过程中的心理把握,主要通过“她”侧耳细听“他掀动打火机的声音”来暗示;而且这种关注和被关注的朦胧情愫,被放置在“天色未暗”、“青海湖”在晚风中轻轻荡漾的气氛中,借以增强这种微妙的情感。当“她”知道“他”已结婚后,再观察“他”骑马的时候,肖水用“冲上岸的水藻如一层厚厚的窗帘”来暗示两人之间的不可能。可以想到,这层“厚厚的窗帘”一样的水藻,包含着这个女子淡淡的忧伤和失望。
不论肖水这种借景抒情、景中含情的手法,是否从古代山水画中得到启示,起码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在现代汉诗的百年历程中,已经有一些诗人,能真正用自己的创作成果,与传统文化取得呼应。
当然,肖水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单就这本诗集来说,这种四行一首的短诗,虽然在走钢丝中展现出了绝壁上的美景,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他在格局上的狭小。也就是说,试图通过一幅幅山水小画来展示更复杂、更具动态的人生体验,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风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渤海故事集》显示出主题上的重复和结构上的雷同。以“南岭故事集”中的十首短诗来看,除《侍郎坦》、《阳山关》、《湘粤古道》三首写亲情之外,其余七首短诗,都或明或暗,写爱情,写偷情,写情爱的伤感记忆。再从结构上来看,《阳山关》和《《湘粤古道》这两首写亲情的短诗,分别以“那次祖母病重,我千里迢迢赶回去”,“八岁那年清明,父亲独自回老家扫墓”开头,点出时间,点出人物和事件,然后在景色和风俗之中展开情感,最后在景色的渲染之中结束全诗,让亲情融化到景色之中。这种写法,如果在同样的主题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在短诗中反复出现,很容易陷入自我复制的窠臼中。尽管肖水在这种写法下,写出不少优秀诗作,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上述问题。
当然,任何探索都有自身的风险和问题,何况,作为八零后出生的诗人,肖水还未到不惑之年,他的诗歌的高峰还远未到来(虽然就现在来看,他的成绩已足够斐然,但我还是坚信,他的高峰远没有到来,也一定会到来)。我做这样的判断,一方面基于肖水诗歌中展示出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基于他闪现出的诗人品质——在这个充满诸多诱惑的社会,能甘心以诗歌为伴侣,并在诗歌创新之路上,因诗歌而时时充满焦虑的八零后诗人,很少很少;同时,在这条路上,他舍弃很多常人的快乐,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和诗歌有关的事情上。这些,都足以让我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在我看来,肖水诗歌的另一个问题是,他诗歌的境界还是小了点。再拿张爱玲来比较: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展示出人性最残忍的相互伤害,也在极致的残忍背后,显示出作者在苍茫荒凉之中的大悲悯,大情怀,大宽容。肖水在许多诗歌中,特别是在他的绝句体诗歌中,很少展示生命的大境界,或因人性而来的大情怀。因此,在他的小说诗中,我很少读出震撼,读出的,只是小时代里的小情绪。
当然,他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一次次的旅行,一次次在历史古迹中的徘徊,在我看来,就像卡夫卡《城堡》中的主人公K一样,他们都试图在一个没有痛苦、没有深度的时代里,主动去寻找思想的深度,去接近人类文明的源头,去和历史对话,和内心的洪荒对话。只是,从现在来看,肖水和K一样,还没找到进入城堡的路径。
关于这一点,在他的诗作中也能看出端倪。在《渤海故事集》这部诗集中,有不少带有历史内涵的诗歌题目,比如“崇善寺”、“骆氏宗祠”、“涌泉门”等,但与之相应的内容,却很难展示出历史的深度。这种题目的历史性和内容的非历史性之间的错位,或许正表明他在形而上追寻中的受挫。
但我们可以从他的错位中,体会到他的真诚和渴望,以及他对文学的虔敬。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我觉得,肖水的探索是弥足珍贵的,即使他因之出现一百次不成功的探索,我也坚信,时间、经历和执着,迟早会给他带来回报。我希望的,只是他能稍微放缓创作的脚步,多听听内心的呼声。
另外我想说的是,有些东西不是个人能解决的,比如,形而上价值体系的寻找或者建构。包括肖水在内的八零后这一代人,基本都是在改革开放中出生,在市场经济起飞中成长,在新世纪经济腾飞中走向社会。他们的外部环境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历练的机会,他们也很难在这样温和的环境中思考形而上的问题,除非在偶然的不幸中,才会突入存在的处境,追问存在的意义。
也正是在这种温和的环境中,肖水诗歌中的境界的狭隘,才反衬出一代人的局限。当然,也因为突如其来的个人的不幸遭遇,让肖水抓住契机,写下《往世书》、《失物认领》、《微光》等一批让人震撼、让一代人深有共鸣的诗作。
或许,这些偶然触及到生命深渊的作品,能给他以后的创作多一些启示吧。
最后,我想以他的诗句结束本篇:
我病了,
我是上帝派来的使者,现在要回去了。
……
……
我的国家在沙漠中。
我本来是要去寻找一头母驴的,但遇到了上帝,
他说他已经选择了我,但会补偿给我一个不小的王国。(《往世书》)
没有事物会主动拾起地上的软刀
唯有爱可以使自我免于最先死去
或者歧义之中还有更多光亮,而
我的一生注定只负责失败的部分(《微光》)
【关联阅读】
肖水:我无法定义,我充满可能
(载于《复旦人周报》375期)
周报记者 |林子涵 黄 岚 苏 悦
责编 | 陈 曦 林子涵
我与一位女孩走进森林/那是暗的海/假如穿上泳衣/就可以/在白桦树尖上与鱼游弋
1999年,刚刚提笔写下脑海中灵光乍现的语言,肖水激动地浑身发抖。“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你从来没想到你能变成这样,完全毫无来由它就来了”。时间飞逝,但他还没忘记16年前的那个开端,“我找到了另外一种嗓音,另外一种路径和突破口,所以就开始不断地写,不断地强化自己去写。”
如今肖水捕捉灵感的方式变为了手机随手记录或完整诗章或只言片语,想象纵横,意象飞扬。词语和句子作为灵感迸现的能力早已融入血液,成为他作为诗人的日常。
爱较劲的年轻人
1998年肖水高考失利调剂到山西大学。站在中文系好友堆满文学作品的寝室里,法学院本科生肖水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世界豁然开朗。从此他常到诸位好友的宿舍去窥探他们的书架,在那里偶然读到了卫慧的《上海宝贝》,也遭遇了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
学校里有次讲座请来一位年纪不大却已出版多本诗集的诗人,肖水翻开诗集一读,却远不符于想象中的“大作”。“我要努力超越他。”当时的肖水暗下决心。
“现在回过头来想,在我说出‘超越他’那一刻,其实我已经超越了他”。
他自此努力写诗。当时《大学生》杂志几乎是所有文学青年们的向往。那是肖水第一次见到用铜版纸彩页做的大学生刊物。好友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首诗,大家争相传诵。当时那位好友得到的稿费是300元,而那几乎是肖水一个月的生活费。“想竞争、想较劲、想写得更好”的心态在肖水心中逐渐强烈。只可惜,“屡投屡不中”。
他转而参与到校园文学杂志中来——先是创办文学报纸《火鸟》,然后再是参与到在山西大学延续了好些年的文学刊物《我们》。用他的话形容,是“和一帮有文学梦想的同学一同进行的实验”。这群人固定在十二三人,专业各异,后来考研,和肖水一起考到复旦的就有三人。
虽然多年后的肖水因为带领复旦诗社走向“复兴”而名满校园,然而初到复旦,这个爱较劲的年轻人却从未想过自己要加入诗社。“因为复旦诗社当时没什么活动,少有的活动也是在咖啡馆举办诗会或看电影,我不太喜欢这种贵族的小资的气质。”
对诗社态度的转变始于2005年的一场发言。因百年校庆,又遇复旦诗社建社24周年,复旦诗社举办了多种纪念活动,而肖水作为为数不多的社外同学参加了其中的研讨会。会上主持人问同学有没有想发言时,肖水举手而起,“当时我就唱反调,结果一说就把老前辈给说痛了。”当时情景如今对肖水来说仍历历在目,“我觉得最近复旦诗社举行了很多活动,应该花了很多钱,也聚集了很多人气,但是我不知道各位前辈有没有想过,你在纪念你们过去的辉煌的时候,其实复旦诗社已经奄奄一息,你们有没有想过为‘学生们’的复旦诗社做什么?”这时首任社长许德民老师对这位激愤的年轻人回应道:是的,我们应该去做点事情。“那一刻,我觉得才与诗社融入。”也是在2005年,肖水写下《走出海德格尔人文咖啡馆》一文。此文中,他认为从此诗社和诗歌,应该回到告别作为一种小资情调和狭隘视野的“海德格尔”,要回到校园、教室和中国传统。
肖水指着书橱上一排整齐的诗集:“当时我在经世书局随意逛,就看到了这一套书。”翻到最后,第二十五任委任社长丁炜的名字之后,只有4个名字——让肖水感到意外的是,包括自己名字在内的两个人并不是诗社成员。“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复旦诗社大概不能就这样没落下去了,”肖水立即给当时的社长王明鉴发信息表示愿意帮助复旦诗社做活动。王明鉴的回复让他很意外:“肖水,你来做社长吧。”
当时研一的肖水已经担任了法学院研究生团学联的主席助理,犹豫之后,肖水决定接过诗社的担子,放弃几乎已经内定的主席职位。
捧着王明鉴送来的一塑料袋社员的信息表和规章制度,肖水意识到大厦已空,诗社除了自己,没有一兵一卒。但在那个复旦BBS最活跃的时期,诗人肖水还是发挥了浪漫的本色,在很多版发布了同一条招募启事:如果你想加入复旦诗社,一起为复旦诗社复兴做贡献,我们晚上8点相约奕柱堂前。
“现在想想很搞笑”,肖水说道,“但当时觉得就应该这样子,诗人就应该有理想主义情怀。”
当天晚上肖水到达奕柱堂,竟然看到黑压压地聚集了大批人——但听他们的谈话,观察他们熟悉的样子,才知道他们是来练习一二·九合唱的。人群散开后,奕柱堂前面留下零零星星的几个人。“就十二个人,有男有女,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枫林的、有本部的。”肖水笑着回忆2005年11月的那个夜晚:
当时有个女生说“好冷!社长你能不能把衣服脱给我反思机会:反思失败背后的原因?”我当时立马就回答:“好!给你!”女生说:“我要穿回枫林的。”我说没问题。
衣服两周没有还,但诗社却就此起步。肖水任社长办的第一个活动就叫“复旦诗社复兴论坛”。
现在的肖水既是复旦教务处的职工,也是教诗歌写作课的教师,但更多的业余时间,他是复旦诗社的“幕后黑手”。
“如果我有翅膀,便会以云为食”
肖水写诗,多数时候很随性。“比如‘如果我有翅膀,便会以云为食’,这是我突然的灵感,记下来可能就会写成一首诗。”
虽写诗完全自学成才,诗人的素养却使肖水从一个词汇、句子出发,在写作中再去寻找一词、一句的意义,甚至重新审视自己的意识。“比如《我与一个女孩走进森林》,第一句话我写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写着写着我才会发现自己潜意识里有什么动机,继而用意识来补足它、调整它的方向,调整过程中不断地使意识和潜意识达成一种协调。”
肖水潜意识中的思想经常是经历的投射。“2009年时我颈椎不好,到处查没查出来是什么问题,头晕,视力下降,后脑勺疼,我每天睡不着觉,非常紧张,所以对死亡有丰富的想象。”肖水描述自己2009年的写作状态,“那个时候写了很多以死亡为底色的东西,对死亡的体验异常强烈。”他一首很有名的作品《往世书》就出自当时的心境。
走出疾病阴影的肖水,笔下还写过西湖、圆明园、南浔古镇。他把旅行视为诗人的必修。“我喜欢旅行,会反复去很多小地方。”他说道。“我有一个宏愿,要把浙江每一个县跑遍,因为浙江是一个太丰富的地方。”他去台州,看到了与中国山水画几乎一模一样的风景。“艺术的形象不是没有来由的,自然对作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课上,肖水会安排同学分享旅行见闻,“5分钟分享最近读什么书,5分钟分享最近去了哪里、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想。”
“到处跑”的肖水最近刚刚从河南巩义返回,因为想去看一看宋陵。“处在荒郊野外的小麦地里的宋陵,宋太祖赵匡胤的墓是这里面最小的一座。别人的陵墓是圈起来的,宋太祖的陵墓建在麦田里面。送我们去的出租车司机说:‘来了宋太祖的陵墓你就知道,大人物的结局也不过如此嘛。’”
“你去思考这句话的时候,人生好多时候会看淡一点。诗歌写好了,对我来说最大的就是内心的自得,以及不断去旅行思考,不断反哺到诗歌里面去。”反哺,除了思考与意境,还包括意象的选择,“旅行对意象来讲是一种刷新感,激活你的经验,”肖水道,“所谓的写作特别是诗歌就是‘客观的主观化’,每个词都有性质,有温度、颜色、质地。”
肖水爱画,尤其是梵高的画作。而他真正开始有意识地重视诗歌的画面感,始于2003的非典时期。“当时街上没多少人。我租了一个房子,整天整夜躺在床上读小说。”偶尔,肖水会戴着口罩,在紧张的氛围里,“像小偷一样”跑去大学城书店,就在这完全静谧的环境里他看到了梵高的画册。90元的价格太高,肖水索性天天在那里翻,甚至把梵高给弟弟的书信集都翻遍。
从2008年一首《文森特》开始,肖水注意如何选用词汇表现色彩、质地,以及诗歌中色彩的配置,注意怎么样留空白。“诗歌间是跳跃的,跳跃就是空间感,与绘画里面的留白有联系。”
诗性的电影有时也是肖水的积累。他尤其喜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和金基德的电影。从山西岁月开始,肖水习惯于和诗人们在一起看电影。1999年《我们》杂志的一帮年轻人就买了一台彩电,又从全国各地淘来录像带。“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放了一部《暴雨将至》,故事是三段回环式的,每一段故事的名字都很诗意,”他回忆道,“最后没想到所有故事的原因又回到第一个故事。这对我的诗歌写作很有启发。”“片段式组合后可能成为一个很宏大的东西;我对形式强调最初来自于电影。”
活在诗歌繁华年代
2007年,肖水在《绝句·风景》中写下:是的/就是这样/我在雾中等你/我不介意参加完自己的葬礼/再步行回到这里。
“我一直在这里等你,死了还在这里等你,但从经验方式上看,这怎么可能成立?这就是用反经验的方式去抵达更深层次的经验,我用这种方式达到一种体验,你对一个人的爱的经验。”
写作初期,肖水强调诗歌的精确性,但从2010年开始,肖水强调“混沌性”。“我往往把自己的诗歌比喻成带着磁性的火车。我的火车不是有轨道的,它扭扭曲曲在空中天马行空,又带着磁性,所有的词语都被那种磁性吸附上来。它看似没有方向,最终还是有方向的、一定可解的,但是以一种迷宫似的、变形似的方式在呈现。最后,你会发现每个词语都在指向它的目标,强调一种潜意识,而非直接表达我们的意图、信念和想法。”
在全国80后诗人的前沿站位上,肖水感叹:“现在不是一个我们所想象的文学或者诗歌饥荒的年代,”他描述,“80年代是一个虚假繁荣的年代,全民都是诗人,反倒不是一个诗歌的真正的年代,而是诗歌世界的浮肿。”
在许多中国人的写作潜意识里,认为西方在经济上、文化上更优越,只有成为他们的镜像,与他们对话才是走向现代化,“这种趋势几十年来,逐渐压垮了很多诗人,诗人们在进步的同时,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根之所在”。而肖水认为在学习西方的一百年取得了丰硕的诗歌成绩之后,更重要的是在剔除在西方诗歌面前拜伏心态,在与西方对等交流的基础上,要去寻找中国文化传统,将中国文化传统作为诗人可借鉴的资源的一种,并跳脱西方现代性的魔咒,走向中国自己的现代性和诗歌前景。
阔大的视野、多年的诗艺锤炼助他出版诗集《艾草》。“诗集里要以小见大。你要去关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情,诗歌才会阔大。”
然而即便肖水对社会报以融入的态度,但觉得自己依旧孤独。“朋友确实很多……但会觉得很累,想逃,这是那种在人群中的孤独感。”他皱眉,“孤独会让人产生一种创造的欲望,但是人不可能完全活在孤独里,要与孤独做抵抗,最好方式就是写出好诗。”
本科时的肖水并不敢说自己是诗人。聚会时别人介绍自己说“他是位诗人”,肖水会连忙摆手说:“不是不是不是。”内心对自己的诗人身份并没有笃定的心态。“因为要是说自己是诗人,就和周围有一种分离感,我不想成为那种人。”但这种心态在多年写作中发生着变化,“现在我会说‘你好,我是诗人’——不否认,觉得那就是自己的主要身份。”
如果印名片,肖水想只写两行字:肖水,电话。“写‘诗人肖水’总有一种表演感。诗人这个身份的自我认同藏在心里就好了,不需要长头发或者乖张的作为来标榜,关键是要写出好诗来。”
诗人肖水喜欢诗人奥登的一句话:一位诗人要成为大诗人,要必备下列五个条件之三四。一是必须多产;二是他的诗在题材和处理手法必须宽泛;三是他在观察人生角度和风格提炼上,必须显示出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四是在诗的技巧上必须是一个行家;五是尽管其诗作早已经是成熟作品,但其成熟过程要一直持续到老。
“我很希望成为这样的人。我一直在变化,”他说道,“好多时候,我想打破别人对我固定的思维,活着要有感受力,生活和时代的变化要随时调整,否则活着没有意思。”
【编者的话】
69.肖水:《我们的粮食不多了》(本期)
下期预告:21世纪网络诗人代表之一:茱萸
主编 |小鱼儿( 诗歌报网站 站长 )
编辑 |无哲、 迷雾、 一衣、 千夜 等
本期值班编辑:小鱼儿
评论